• 阴阳八盘掌·穿掌式(第三大式·上)

  • 发布日期:2025-07-05 21:22    点击次数:155

    图片

    2025大吉

    NEW YEAR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真正的功夫修炼,不仅需要外在的努力,更需要内在的领悟。只有将“求”与“悟”结合起来,才能达到功夫的至臻境界。无论是学习、工作还是生活,在勤奋努力的同时,更要注重内心的觉醒和领悟!

    图片

    关注武宗

    天下武功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八卦掌 磨身功夫纯·铁汉也能弯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以武学打开世界·智者不匹夫 武者无懦夫 

    在阴阳八盘掌出现之前,武林中还没有以“掌”来命名的拳术体系。因此,当它一经公开,便迅速引起当时武林的关注,这也是该拳术声名远扬的一个主要原因。阴阳八盘掌的六十四个拳式,全部以“掌”的形式呈现,涵盖各种掌型。不过,在传统传承中,它并不排斥“拳”的运用,口传技艺中就有“拳掌不分”的说法。比如“半把”,就是从“掌”变为“爪”,再过渡到“半把”,最终成为“拳”的一种形式。

    从拳术技法角度来看,“拳”的攻击自然沉实有力;而若要实现推、托、缠、粘、穿、捋、卡、撩等灵活多变的手法,则需运用掌、指。但掌、指若没有足够劲力,同样无法有效施展这些手法。在清代,阴阳八卦掌的基本功训练中,曾包含一些“操打之法”,如今可根据体育运动的实际需求决定是否保留。但从阴阳八卦掌的创拳初衷而言,“操打之法”属于次要内容,通过夹马式桩功训练,将整体劲力作用于掌力,才是最为关键的。

    在第一、二大式及其变式中,习练者已逐一练习了掌力的各种表现形式。而在第三大式的穿掌式中,开始结合直线和斜行的步法,学习掌法的实际运用。

    第三大式 穿掌式

    (一)穿掌式

    起始姿势:摆出夹马式站好(图1)。

    图片

    左手穿掌:

    ①起手动作:上体、头部和颈部向右转45°;右臂屈肘与肩平,保持掌型不变,随着屈肘动作,掌心转向右,手指与嘴部相对,手掌随转体移动至与嘴部平齐位置,目光注视右掌外缘前方;同时,左上臂下落,肘部屈平,前臂向外旋转,保持掌型不变,手掌随转体移至腹部前方,掌心朝右,指尖指向右下方,左膝微微弯曲并向内移动(图2)。

    图片

    ②托——穿掌四字诀:上体、头部和颈部继续向右转,从原本45°位置接近转至90°;右手保持不动,右臂随转体向右移动,右掌向左划半弧指向左耳;左臂随转体右移,左上臂上举,左肘向右前方伸出,左掌向右前上方施托力,掌心向上,指尖朝向右前方,目光注视左手指向的前方(图3)。

    图片

    ③摩——穿掌四字诀:上体、头部和颈部向左转接近90°;右手依旧保持不变,右掌从左向右,再向左划圆,随转体向左移动;左掌随转体向左,并略微向上、向下划弧,移动至嘴部前方,目光跟随左掌划弧移动,始终注视掌指指向的前方(图4)。

    图片

    ④拧、按——穿掌四字诀:左前臂向内旋转,掌心翻向前方,指尖朝上,掌根向前下方按压发力,左肩微微前送,左肘微屈下沉,目光注视左掌指的前方(图5)。

    图片

    右手穿掌:紧接上一动作,上体、头部和颈部向左转45°;左臂屈肘与肩平,左掌随转体向右再向左划圆弧,直至掌心朝右、指尖朝向右上方,目光注视左掌外缘前方;右上臂下落,右前臂向外旋转,随转体移动至胸前,掌心向上,指尖朝左,同时,左膝微屈内移(图6)。

    图片

    托、摩、拧、按四字诀的动作与左手穿掌时相同(图7、图8、图9)。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【收式】:紧接上一动作,右掌移向右上方,左肘前伸,左掌移向左前方,恢复至夹马式(可参考“图1”夹马式的姿势)。

    【要点】:穿掌式中托、摩、拧、按四字诀的发力,要随着转体动作连贯、均匀地完成。左、右手的穿掌动作可以反复进行练习。

    【攻防应用】:当对方的拳、掌连续向我方胸前发动攻击时,穿掌式的两手可采用一拢(肘平屈,掌在口前)一托(拢手下藏的一掌)的方式应对。我方先用拢手抓住对方任意一手,向左再向右,或向右再向左牵动对方手臂,同时用拢手下隐藏的手掌,向对方的肋部、胸部施托力;若对方躲过或阻挡我方的托掌,我方则以摩字动作划弧,牵转对方的腋下、肋部或手臂;当对方被牵动后,立即变换为拧、按两个动作,用手掌向前击打对方胸部或背部(当我方手牵动对方肋部时,拧、按二力正好作用于对方背部)。

    (二)变式

    (1)闪串掌

    右闪串掌:从夹马式开始(夹马式姿势参考“图1”),上体、头部和颈部向左转45°;左腿从原夹马式位置向前迈出“阴踏”步(步型说明见第一编概述),两脚形成左前向的“反丁步”型(关于步型的两脚前后方向,以正面图的两脚前后方向为“前向”、背面图的两脚前后方向为“后向”、正面图左侧为“左向”、正面右侧为“右向”,其余“左前向”、“左后向”、“右前向”、“右后向”依此类推);左前臂向外旋转,原夹马式掌型变为“阴出”掌型(掌型说明见第一编概述),整个左臂随转体向左前方移动,手掌与嘴部平齐,指尖朝左,目光注视左掌指指向的方向;右上臂从原夹马式位置下落,右肘屈平,保持掌型不变,随转体向左前方移动,掌心朝左,将手掌靠近左肘内侧(图10)。

    图片

    上体、头部和颈部从原转体位置继续左转90°;左脚尖向外展开,右腿提起成“提裆腿”(腿法说明见第一编概述,后续腿法均参考该编说明)后向左前方下踩,两脚形成左后向的“鱼鳞步”型;右臂随转体伸展肩部、肘部和手腕,向左前方用掌指点穿,目光注视右掌点穿的方向;左掌翻转成“阳”掌(前臂向内旋转,掌心向下),指尖朝向前上方,屈肘将手掌靠近右肘内侧(图11)。

    图片

    左闪串掌:紧接上一动作,上体、头部和颈部向右转90°;右脚尖向外展开,右掌先翻成“阴”掌(掌心向上,前臂向外旋转),再翻成“阳”掌(掌心向下),屈肘随转体将手掌拢按于胸前;左腿提起成“提裆腿”(左脚贴附于右小腿内侧)后向右前方下踩,两脚形成左前向的“鱼鳞步”型,左臂伸展肩部、肘部和手腕,向右前方用掌指点穿,目光注视左掌点穿的方向(图12)。

    图片

    闪串掌回身:紧接上一动作,上体、头部和颈部向左转90°以上;右脚尖向内收拢,左腿的大腿和小腿均向外旋转,脚尖向外展开,向左后方右脚尖前迈出“阴踏”步,两脚形成左后向的“反丁步”型。同时,左掌向内(向胸部方向)、向右,再向左后方划弧,翻转成“阴”掌,移动至转体后的左前方,左臂伸向左侧时保持约45°的弯曲度,左掌高度与嘴部平齐,掌心向上,指尖朝左,目光注视左掌伸向的方向;右掌在左掌划弧的同时,也向右、向前,再向内(向胸部方向)划弧,拢按于左肘内侧(图13)。

    图片

    闪串掌回身后,接下来仍是一右、一左的掌指点穿动作,转体、进步、进掌的方法与上述左、右闪串掌相同,只是方向与回身前的动作对称(图14、图15)。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【收式】:闪串掌的左、右点穿和回身动作可以多次反复进行,因此收式时可能处于各种方向的步型。现以(图15)为例说明收式动作,由此可类推其他情况。紧接(图15)的动作,上体、头部和颈部向右转约180°,面向南方(即正面图的面部朝向方向);同时,右脚尖向外展开,左脚向右后方跨出“阳扣”步,两脚形成正面平行的夹马式步型;右掌随转体向右后方平行划弧,在上体转正后经胸前再向上移动,右掌上行时先翻成“阴”掌,再翻成“阳”掌,推向右胸前方,掌心向前,指尖向上;左掌在右掌划弧时,也进行划弧动作,先由左向下、向右,经胸前平行向左划圆,并随转体将手掌移行至胸前,与右掌一同向上移动,推向左胸前方。此时,两掌形成夹马式的掌型(见“图15”的动作路线,收式后成为夹马式的姿势见图1)。

    【要点】:左、右闪串掌练习时,回身次数不限,可反复连续进行;收式时,应回到起始位置。

    【攻防应用】:闪串掌的用法,在于身体左、右两侧手、腿的翻“阴”、翻“阳”,以及“阴踏”、“阳扣”步和“提裆腿”的交替运用。例如闪串掌开始(“图10”)和回身(“图13”)时,“阴出”掌和“阴踏”步的动作,使上体位于前方的一侧随同同侧的“阴踏”步转移,体现了攻防中的“闪转”策略。“提裆腿”和“阳”掌点穿的动作,由于点穿前是一腿支撑、一腿提起的“提裆腿”姿势,点穿掌指时,既可以进步点穿,也可以退步点穿,且进退步点穿均为斜行方向,这也体现了“闪串”的技击含义。

    (2)粘化掌

    起始姿势:站好夹马式(见图1)。上体左转接近90°;保持两掌型不变,左臂随转体向左移动,左肘微微伸展,手掌击向左前方,掌心朝向左前方,指尖向上,目光注视左掌前方;右臂屈肘与肩平,右掌靠近左肘内侧;左腿向转体后的左前方迈出一小步“阳扣”步,右脚尖向内收拢,与左脚形成左后向的“鱼鳞步”型(图16)。

    图片

    右粘化掌:紧接上一动作,右掌翻成“阴”掌,前臂向外旋转,肘部微伸,向前伸出“阴出”掌,掌心向上,指尖朝前,目光注视右掌指前方;左掌向内圈拢,屈肘与肩平,靠近右肘内侧;右腿提膝,右脚贴近左小腿内侧,脚尖向前,与左脚尖方向一致(图17)。

    图片

    右掌由“阴”翻“阳”,手腕放松,掌指下垂,肘部微屈,前臂向内旋转——此时腕部呈现滚动状,目光注视腕部滚动;右膝继续上提,形成“提裆腿”;左掌向上、向前划半圆,仍附于右小臂内侧(图18)。

    图片

    上体、头部和颈部微微左转,右腿前进“阳扣”步,与左腿形成“鱼鳞步”型(左脚尖向外展开);右肘微伸,屈腕,掌指向上,掌心向前,用掌根向前击打,目光注视右掌前方(图19)。

    图片

    左粘化掌:紧接上一动作,上体、头部和颈部向右转约90°;左掌翻成“阴”掌,向前伸出“阴出”掌(动作与之前右手出“阴出”掌相同),目光注视左掌前方;同时,左大腿屈曲,膝盖上提,左腿贴近右小腿内侧,左脚尖和右脚尖同向前方,右肘屈平,右掌向内圈回,靠近左肘内侧(图20)。

    图片

    左掌由“阴”翻“阳”,手腕放松,掌指下垂,肘部微屈,前臂向内旋转——腕部滚动,目光注视腕部滚动,右掌向前、向上,再向内划圆,仍附于左肘内侧;左膝继续上提,形成“提裆腿”(图21)。

    图片

    上体、头部和颈部微微右转;左腿前进“阳扣”步,与右腿形成“鱼鳞步”型,左肘微伸,屈腕,掌指向上,掌心向前,用掌根向前击打,目光注视左掌前方,左掌同时沿弧线向前移动(图22)。

    图片

    粘化掌回身:紧接上一动作,上体、头部和颈部向右后转90°左右;右前臂先向外旋转,再向内旋转,右掌先翻成“阴”掌,向上、向后,再翻成“阳”掌,向前下方划弧击掌,目光注视击掌前方;左前臂也先向内旋转,再向外旋转,左掌也先翻成“阴”掌,向上、向后,再翻成“阳”掌,向下划弧,靠近右肘内侧;右脚转动脚跟,脚尖向外展开,左脚转动脚跟,脚尖向内收拢,两脚形成“鱼鳞步”型(图23、24)。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左、右粘化掌:动作方法与上述左、右粘化掌相同(图25、图26、图27、图28、图29)。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【收式】:紧接上一动作,上体、头部和颈部向右转约90°,面向南方,双眼向前平视;左肘微伸,上臂上举,前臂微微向外旋转,左掌随转体向左、向上,再略向下划弧,直至掌心向前、指尖向上,高度与眉毛平齐;同时,右肘微屈,前臂微微向内旋转,右掌也向左、向上,再略向下划弧,直至掌心向前、指尖向上,高度与眉毛平齐(此时两掌形成夹马式的掌型);左脚转动脚跟,脚尖向外展开,同时右脚转动脚跟,脚尖向内收拢,两腿形成夹马式步型(见“图29”的动作路线,姿势参考图1)。

    【要点】:左右粘化掌的滚腕动作要圆润灵活。练习次数可根据场地长短灵活调整,反复进行。

    【攻防应用】:左、右粘化掌动作的关键在于提膝、滚腕以及上体略微前倾,通过这些动作来化解对方施加在我手、臂上的压力。

    (3)阴托掌

    起始姿势:站好夹马式,上体右转45°,面部仍朝向前方;右腿后撤半步,右小腿向外旋转,右脚尖向外展开,两脚形成左前向的“鱼鳞步”型;同时,右肘屈平,右前臂向内旋转,右掌指尖转向左,手掌与嘴部平齐;左上臂下落,左掌翻成“阴”掌,左前臂向外旋转,掌心向上,指尖朝向左前下方,回头注视左掌掌心前方(图30)。

    图片

    右阴托掌:紧接上一动作,上体左转90°,头部和颈部略向左转;右腿向左前方迈出“扫”步;右前臂向外旋转,伸直右肘,右掌翻成“阴”掌,掌心向上,指尖朝向右前下方,用掌根向转体后的右前方施托力,目光注视右掌心上方;左上臂上举,左肘屈平,左前臂向内旋转,左掌掌心向前,指尖朝右,手掌高度与眉毛平齐,同时,左脚转动脚跟,脚尖向外展开,两脚形成“鱼鳞步”型(图31)。

    图片

    左阴托掌:紧接上一动作,上体、头部和颈部略向左转,左腿向左前斜方迈出“阳扔”步,两腿形成左后向的“鱼鳞步”型,左前臂向外旋转,伸直左肘,左掌翻成“阴”掌,掌心向上,指尖朝向左前下方,用掌根向左前方施托力,目光注视左掌前方,右上臂上举,右肘屈平,右前臂向内旋转,右掌掌心翻向前,指尖朝左,手掌高度与眉毛平齐(图32)。

    图片

    阴托掌回身:紧接上一动作,上体左转45°,头部和颈部略向左转;右腿向正前方迈出顺步“阳扣”步,同时,左脚尖向外展开,两脚形成左向的“鱼鳞步”型;右掌翻成“阴”掌,向正前下方施托力,目光注视右掌前方;左上臂上举,左肘屈平,左前臂向内旋转,左掌掌心向前,指尖朝右,手掌高度与眉毛平齐(图33)。

    图片

    紧接上一动作,上体、头部和颈部向左后方转体90°,右脚尖向内收拢,左脚尖向外展开,两脚仍保持“鱼鳞步”型;左上臂下落,左前臂向外旋转,左掌翻成“阴”掌,掌心向上,向后下方施托力(即转体后的前下方),目光注视左掌前方;右上臂上举,右肘屈平,右前臂向内旋转,右掌随转体移至眉前(图34)。

    图片

    右、左阴托掌:其动作方法与上述的左阴托掌、右阴托掌完全一致(图35、图36)。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【收式】:收式时,步法与手法的细节,和之前回身时的右顺步阴托掌相同(图37)。

    图片

    接下来,回身做左阴托掌,其方法与之前回身时的左阴托掌操作一致(图38)。

    图片

    最后恢复夹马式,可按照(图38)的动作路线,两掌向右、向上再向下划弧,恢复成夹马式的掌型,同时右脚尖向外展开,左脚尖向内收拢,双脚重新形成夹马式的步型 。

    【要点】:在练习阴托掌时,发力不仅要注重一个手掌的托力,当另一手掌在眉前屈平并翻成“阴”掌时,也要同时配合向前撑的力量,以此抵御对方从上方施加的压力。左、右阴托掌以及回身动作,可以根据练习需求反复进行。

    攻防:实战中,前手用于格开、捋带对方的攻击,后手则用来托击、砍击对方的腰胯部位。

    (4)迎风穿袖掌

    起始:站定夹马式。上体、头部和颈部向左转动接近90°;左腿向正前方迈出“阴踏”步,脚尖朝左,此时两脚形成左前向的“反丁步”型;左前臂微微向内旋转,随转体向左前方移动,掌心朝前(转体后的方向),指尖向上,高度与眉毛平齐,目光注视左掌前方;右臂下落,随转体移至左前臂下方,掌心朝左,指尖向上(图39)。

    图片

    右穿袖掌:接着上一个动作,上体和头部、颈部微微右转;右腿向右前方迈出“阳扣”步,此时两腿形成左前向的“鱼鳞步”型;右掌向上、向前再向下划弧进掌,目光注视右掌前方;左掌同时向下、向后划弧,移动至右前臂下方(图40)。

    图片

    左穿袖掌:紧接上一动作,上体微微前倾;左腿提起成“提裆腿”;右肘弯曲,右前臂向外旋转,右掌转动至掌心朝向左上方,手掌高度与眉毛平齐,目光注视掌心前下方;同时,左掌向前下方并微微向后划一小段弧线,移动至右前臂下方,与胸部相对(图41)。

    图片

    上体、头部和颈部向左转45°;左腿向左前斜方迈出“阳扣”步,两脚形成左后向的“鱼鳞步”型;左臂伸直肘部,向左斜前上方进掌,目光注视左掌前方;同时,右上臂内收,右前臂向内旋转,右掌向左斜前下方按压(图42)。

    图片

    穿袖掌回身:紧接上一动作,上体、头部和颈部向右转180°,面向后方;右掌随转体向下、向后再向上呈弧线形进掌,目光始终跟随右掌,注视其前方;右腿回收“阴踏”步,落于左腿前方,两脚间距保持半步左右;左掌随转体向后、向下呈弧线形按掌,移动至右前臂下方(图43)。

    图片

    左、右穿袖掌:后续的左穿袖掌、右穿袖掌动作方法,与上述的左、右穿袖掌操作相同(图44、图45) 。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【收式】:上体、头部和颈部向左转90°,面向南方;两掌向左、向上再向下划弧,恢复成夹马式的掌型;左脚尖向外展开,右腿向前迈出“阳扣”步,与左腿并拢,双脚恢复为夹马式的步型。

    【要点】:练习迎风穿袖掌时,两掌的弧线动作需相互交叉配合,通过这种方式,实现上下、前后方向进掌力量的协调运用。

    攻防:迎风穿袖掌在进掌之前,一掌举至齐眉,一掌置于齐胸,这样的姿势目的在于撑挡对方迎面攻来的双手。进掌时,手掌贴紧对方手臂向前发力,这正是该掌法被称为“迎风穿袖掌”的由来。

  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